CiteScore是什么?CiteScore與影響因子有何區別?
國內很多高校和科研單位把個人業績考核與期刊的影響因子掛鉤,規定在SCI不同分區的期刊上需要發表的論文數量。SCI分區是基于期刊影響因子而劃分的。因此,影響因子是科研人員倍加關注的話題。
文章目錄
1.什么是CiteScore?
2.期刊和論文的評價方法
3.CiteScore與影響因子的區別
4.CiteScore的局限性
5.CiteScore的展望
文章正文
什么是CiteScore?它與影響因子有哪些不同?本文為您解惑這些問題。
1.什么是CiteScore?
CiteScore(引用分數)是2016年12月全球著名學術出版商Elsevier(愛思唯爾)推出的基于其Scopus數據庫的期刊評價指標。
2.期刊和論文的評價方法
經過幾年的發展,學術界一直在關注作為期刊影響因子最大競爭對手的CiteScore是否能夠取代影響因子而重塑期刊水平等級劃分。自從Garfield于1972年提出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以來,期刊評價一直被影響因子所壟斷。影響因子是Clarivate(科睿唯安)Analytics基于其Web of Science(WoS)數據庫的引文資料計算的評價指標,用于期刊評價和排名。影響因子一般是指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報告年份中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影響因子越高,期刊的學術權威性就被認為越強。
應當注意的是,影響因子是評價期刊用的,不是用來評價單篇論文、個人或單位的學術影響力的,因為影響因子是該期刊平均每篇論文的引用次數,并不代表某個人的某篇論文的引用次數。將期刊影響因子與個人學術水平掛鉤是一種比較粗糙的不準確的評價方法。個人在影響因子較高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只能說明論文是發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并不說明這篇論文就肯定會有較高的被引次數。
一篇論文的一個重要的學術影響力指標是引用次數。評價一個作者或一個單位的學術影響力的方法通常是采用總引用次數和H指數(H-index)。Hirsch于2005年提出的H指數試圖綜合考慮某個作者的論文數量和質量的指標。其中,質量指標就是引用次數。H指數的定義是,如果一個作者發表的論文中有n篇論文的每篇被引次數都大于或等于n,該作者的H指數就等于n。當作者的高被引論文篇數增加時,H指數會增大。
3.CiteScore與影響因子的區別
影響因子是計算某期刊連續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第三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CiteScore是計算某期刊連續三年發表的論文在第四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數。在影響因子的計算中,分子是來自所有文章的引用次數,包括編輯述評、讀者來信、更正信息和新聞等非研究性文章,而分母則不包括這些非研究性文章。在CiteScore的計算中,分子和分母都包括這些非研究性文章。因此,如果這些非研究性文章比較多,由于分母較大,相較于影響因子,CiteScore計算出來的分數會偏低。
CiteScore的引用數據來自Scopus數據庫中的22000多個期刊,比影響因子來自WoS數據庫的11000多個期刊多了一倍。需要注意的是,WoS的SCI數據庫里只有幾十個中文期刊,而Scopus數據庫里則有幾百個中文期刊。因此,推廣使用CiteScore對于推廣中文期刊的影響力是有幫助的。
另一方面,近年來開放獲?。∣pen Access)期刊的數量激增,其中良莠并存,頗受爭議。Scopus數據庫中收錄的一些質量較差的或通過非正當手段操控提升引用次數的開放獲取期刊會影響CiteScore的引用數據的權威性。
Scopus是Elsevier旗下的數據庫,于2004年創立,號稱比Clarivate旗下的Web of Science數據庫更大更全。全球很多重要的大學排名機構采用Scopus數據庫的數據作為排名依據。關于Web of Science使用教程大家可以參考:www.assistance-rangement.com/news/tools/553.html
另外,影響因子只對付費訂閱用戶開放,而CiteScore是免費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可以通過Scopus的官方網址(https://www.scopus.com/sources)查閱。
4.CiteScore的局限性
由于研究人員數量規模和研究課題活躍度等因素,不同學科的期刊在論文引用數量上相差很大,導致不同學科的期刊影響因子是不可比的。CiteScore也具有相同的問題,即只有在同一學科領域中比較時才有意義。
CiteScore的兩個令人關注的方面是其計算公式分子中的論文引用次數包括了大量非SCI期刊或低水平期刊,以及分母中的文章總數里面包括了編輯述評和讀者來信等非研究性文章。研究表明,CiteScore與影響因子之間雖然存在較強的相關性,但也具有明顯的復雜差別。
5.CiteScore的展望
影響因子作為一個幾十年長期存在的傳統科研評價指標,不會被輕易撼動或取代。目前的SCI期刊分區制度以及科研人員業績考核和職稱評定制度都是基于影響因子的。CiteScore與影響因子相比,最明顯的區別是論文引用次數中包含的期刊數量遠為更加龐大。CiteScore如果想取代影響因子來重塑期刊質量分級,搞出自己的一個評級體系,并影響或改變高校和科研單位的論文考評政策,需要得到全球學術界的廣泛認可才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蒲腥藛T可以持續關注期刊的CiteScore發展。